服务热线:0731-84152999

行业新闻首页>新闻行业动态>行业新闻

长沙海绵城市建设陆续铺开:缓解城市内涝,2030年基本建成

2021-01-06


【梅溪湖】
        6月6日,长沙市梅溪湖路西延线,道路南侧排水系统--雨水收集种植渠栽种的花卉部分已开花。



        6月6日,一场暴雨后,湘江新区,梅溪湖路西延线在相邻近湖八路交叉口的道路北侧,一条湿地景观带,中间低、两侧高,底部仍蓄积着雨水。在道路两侧原有的排水系统之余,北侧依据道路地形起伏再建了一条排水系统,雨水经此进入南北景观带中的河道滞留并净化,继而流入龙王港河。

        这是梅溪湖国际新城应用海绵城市技术的成功示范之一。片区内,面积广阔的梅溪湖也被设计具备了调蓄和错峰功能--没下雨时,湖里的水放出去,腾空做库用;下雨且外围河道泄洪有压力时,洪水被引进湖里蓄存;待外围泄洪压力减小时,原蓄积的洪水再向外排。


        “按照海绵城市的理念,其实我们从2009年就开始做了,当时是叫模拟自然进行雨水管理的低影响开发。”湖南湘新水务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湛忠介绍,海绵城市可以概括为六个字:蓄、滞、渗、净、用、排。通过从源头控制雨水,再经渗透、过滤、储存等设施模拟场地开发前的水文特征,从源头减少雨水径流的产生。在2016年的数场暴雨中,梅溪湖国际新城未出现内涝问题。


        “应用了海绵城市技术后,居住在此的居民也会有很明显的感受。”湛忠说,最直观的感受就是,在下雨的时候不用担心城市内涝了,再者就是城市热岛效应得到缓解,“天气热时,这里的温度要平均低上2℃。”同时,由于采用了湖水利用及中水回用等措施,学校等公建内的自来水使用相应减少,片区水资源得到节约。


【望城区】
         在望城区,海绵城市建设的实践正在系统进行中,示范区为滨水新城北部区域约31.4平方公里,其中部分小区内即将应用海绵城市技术。


        望城区海绵城市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,根据规划,三润城和山水郡小区的雨水管网系统将与LID(海绵城市)设施相结合:下雨时,建筑屋顶的雨水通过雨落管散水,通过雨水管散排至建筑周围的LID设施中,部分下渗至土壤中,部分通过盲管收集排入雨水井中;道路雨水通过路牙开口排至路边的植草沟及LID设施中,当降雨量超过设计雨量时,LID设施降雨水溢流至雨水管网;部分非机动车通行道路、宅前道路及现状停车场建设为透水铺装,局部点设置模块式雨水调蓄池。


        由于LID设施的设置,小区管网重现期将从三年提高到五年,同时考虑到小区需有效应对50年一遇的涝水,小区的内涝防治系统及措施要求也相应提高。


        “海绵建设应该是一个生态的系统工程,以‘自然’为先导,以‘循环’为关键,以‘功能’为切入点,推进区域整体治理。”该负责人介绍,源头、管道及内涝治理三大系统全面体现了海绵城市的理念,同时可对面源污染起到削减作用。


        目前,望城城区已全面启动海绵城市建设,示范区内划出以斑马湖为核心(潇湘北大道以西、雷锋大道以东、沩水河坝以南、旺旺东路以北)约8平方公里的区域进行重点打造,力争70%的建成区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。


【沙湾路】
         如果有机会在长沙市雨花区高铁南站前的沙湾路上逗留,你或许可以看看,这里路面两侧绿化带是否有所不同--沙湾路是长沙市第一条在道路绿化上进行“海绵城市”理念试点的道路。


         在劳动路至曲塘路一段,沙湾路两侧绿化带中做了雨水收集与利用的浅草沟设计,即将植被下的土壤进行分层:最底下是颗粒大、空隙足的砾石层,能涵养一定水源;往上是砂层,接着是种植土壤层,然后才是植被覆盖层。在覆盖层中,还铺设了有孔的软式透水溢流管,这样,当土壤中的水分达到饱和有余时,多余的水会渗透进溢流管,再通过与其相连的市政管网自行排出。


【展望】
        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,2016年5月,长沙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,强调要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各项工作,示范总结一套可推广、可复制的海绵城市建设经验,力争用15年左右时间将长沙市建成我国中部地区特色鲜明、功效完善、产业健全的海绵城市典范。文件还指出,区县(市)人民政府是辖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第一责任主体,海绵城市建设也被纳入全市绩效考核体系。


         围绕海绵城市建设的配套政策、技术、管理体系制定工作陆续展开,今年初,《长沙市中心城区海绵城市总体规划大纲》通过专家审查。这份待批复的大纲为实现海绵城市目标设定了水安全、水资源、水环境、水生态等类别指标,同时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思路及实施路径,并明确了近期建设重点示范区,以及建设的规划实施建议和保障措施。


        根据这份大纲,至2020年,长沙市建成区超过20%的面积达到将75%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的目标,到2030年时,城市新区、各类园区、成片开发区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,旧城区、旧村庄、旧厂房三旧区域基本完成海绵城市化改造,城市建成区80%以上的面积达到将75%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的目标,实现“小雨不积、大雨不涝、水体不黑臭、热岛效应有缓解”。


技术支持 英铭科技